微波炉辐射很大?WiFi放卧室不安全?
“微波炉辐射很大,千万不能用!”
“WiFi放卧室不安全!”
“手机有辐射对身体不好!”
被人们挂在嘴上的辐射听起来好可怕,日常生活中,总能听到此类关于辐射的传言,事实究竟如何?听听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与核安全防护所副所长乔宝军的讲解。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辐射无处不在,就像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辐射也不例外。”乔宝军说,“不谈剂量、不辨分类地谈论辐射是没有意义的。”
辐射一般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大类。电离辐射主要包括能够使原子或分子电离的α粒子、β粒子、γ射线、X射线等,如医用X射线检查、放射源、氡及其子体等;非电离辐射主要包括不足以使原子或分子电离的紫外线、无线电波等,如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电视、微波炉等产生的辐射。
一般来讲,只有大剂量的电离辐射才是有害辐射,而非电离辐射,波长长、频率低,影响也是即时的。生活中,虽然辐射无处不在,但很大一部分是低能量的非电离辐射,对人是无害的,诸如手机辐射、红外线、微波炉用的微波、收音机用的电磁波等非电离辐射没有足够的能量产生这类危害。
人们最常接触到的电离辐射来源主要是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X射线诊断、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及放射治疗,如DR、CT、牙片机、DSA、PET、医用直线加速器等等。但这些设备所产生的危害也是建立在一定剂量基础上的。医学设备的风险系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说明,属于人体安全范围,不必过分担心辐射过量。在医院进行这些检查时,技师也会在满足医疗检查需求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比如一次CT检查给病人带来的受照剂量约在几个毫希沃特(辐射剂量单位),这一剂量与每人每年接受的天然存在的放射性辐射量相当,就是多照了几次CT,就会得癌的担心也根本没必要。
事实上,电离辐射并非不可防御。电离辐射产生的α粒子、β射线和γ射线、X射线以及中子等放射线,穿透能力各不相同。对于α粒子,一张白纸可以阻挡,而对于γ射线、X射线,则需采用铅等高原子序数的物质屏蔽。
为减少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乔宝军建议大家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认识电离辐射标识
尽量远离带有电离辐射标识的设备或设施,不无故在带有电离辐射标识的设备或设施附近逗留。
(二)减少不必要的电离辐射暴露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电离辐射暴露。但这并不是说不能做DR、CT检查了。要正确面对医学诊断中的辐射风险,如病情确实需要,那么进行DR、CT等放射性检查就是正常医疗行为。检查过程中医务人员遵循最优化原则为受检者做好防护,而受检者要配合医务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三)远离电离辐射源
照射的剂量与距离有着直接的关系,距离电离辐射源越远越安全。
(四)保持室内良好通风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显著降低室内氡及其子体浓度。
电离辐射防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科学防护与理性认知是关键,不必过度恐慌,只要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