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疾控:“身世”不明风险高!野菜不要随便挖!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田间地头各种野菜纷纷吐露新绿。每逢这个时节,不少人带着工具来到野外挖野菜尝鲜。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不要随便挖“身世”不明风险高的野菜,食用野菜也需谨慎。
野菜,是指可以作为蔬菜或用来充饥的野生植物,广泛生长于自然环境中。与栽培蔬菜相比,野菜含有更加丰富的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辽宁地区,常见的野菜有蒲公英、荠菜、水芹菜、马齿苋等。
需注意的是,采摘野菜其实有较高的植物学门槛,有些野菜与有毒植物很相像,比如水芹菜和毒芹没有经验根本看不出来。因此,对不熟悉的野菜,公众不要采摘,避免误食有毒野菜。
野外(含小区绿地)、公园内采摘的野菜,其生长环境和过程均不可控,“身世”不像人工种植的蔬菜那样可追溯,食用有很大的安全风险。比如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生长的野菜,富集了一定量的重金属,大量食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损伤。长在路边的野菜,长期被汽车尾气污染,含有高含量的致癌物多环芳烃。
许多公园和小区为控制观赏性植物的虫害或清除其周边野草,会定期喷洒除草剂、杀虫剂等,普通市民很难辨别自己采摘的野菜是否浸润过这些有害物质。
此外,一些可食用野菜被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对于一些有权属的地段长出来的植物归属是有法律规定的,还有一些长期以来被当成野菜的植物已经成为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如果随意采集,有违法的风险。
辽宁疾控提示,即便确认了野菜的“身份”和安全性,食用时也要多加注意。按照现代营养学食物分类,野菜属于蔬菜类。各种药食同源的野菜,具有不同功效。许多野菜本身就是药用植物,如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苣荬菜略苦,清热解毒,败火。
但是,多数野菜性寒、味苦,多吃之后容易引发肠胃不适,部分野菜还含有可致敏物质,某些体质特殊的人群大量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进食野菜发病与否、症状轻重与进食量和品种密切相关。一次大量食用有毒野菜等植物,可在30分钟左右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重者还可出现口唇发麻、四肢无力、呼吸困难、循环衰竭、抽搐、癫痫、意识障碍等,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到底如何正确食用野菜呢?
辽宁疾控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习可食用野菜等植物知识,正确识别安全的野菜,选食适合自己身体特点的、有安全保障的野菜。
2.消费者如需购买野菜,应到正规超市或菜市场选购新鲜野菜,并保留购物凭证。不要在路边摊贩或流动摊位购买。为避免储存不当变质,野菜最好现买现吃,不要长时间存放。
3.了解不同野菜的性味及药用价值,结合自身体质及地域、时间,有选择的适量食用。有肝、心脑血管疾病、胃病等病史人员,老人、婴幼儿、孕产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等人群,更要慎食或不食野菜。
4.科学加工野菜,尽量不生食。野菜的食用方式有多种,可凉拌、炒、蒸、煮,还可以做馅、做汤等。食用前,要摘净去腐,充分清洗;部分野菜要经水焯或浸泡足够时间去除天然毒素后烹饪才能进食。食用前最好拍照留存照片。
5.食用野菜重在尝鲜、品味,不可当做主菜,食用时要控制食量。
辽宁疾控特别提醒,人们一旦误食有毒野菜,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腹痛和腹泻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及时催吐,随后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同时携带剩余野菜和呕吐物,以便医生有针对性地治疗。
记者 : 王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