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动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
我委积极指导各地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协作机制,中医专家定期下沉社区开展坐诊、带教工作。同时,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融入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如老年人体质辨识、慢性病中医药干预等,老年人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75%和88%,均高于国家水平,切实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委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广泛开展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600余万元,培养基层中医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次。组织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等系列培训,每年培训2000余人次。全省现有1个省级、40个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连续10年举办省级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培训班,“十四五”期间为各地培训骨干师资1000余人次。实施“西学中”人才培训项目,已结业考核4435人,正在培训1269人。建设49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开展学术经验继承、交流活动,提升基层中医药技术骨干能力。
(三)积极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发展
积极引导全省中医药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中医药行业需求,如辽宁中医药大学2024年新增设健康服务与管理、医学实验技术等专业,同时加强对原有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优势专业建设。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助力院校更新教学设备、建设实训考试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质实践平台。鼓励院校与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临床实践,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探索挖掘民间传统中医特色技术
开展民间中医药验方、祖传秘方和技法收集工作,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基层,广泛征集。对收集到的内容进行系统筛选、分类和研究,建立特色技术资源库,确保珍贵的中医药资源得以妥善保存。鼓励中药企业参与中医特色技术成果转化,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制药技术结合,研发创新中药产品,如气滞胃痛冲剂等。自2021年起,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工作,我委加强政策宣传、解释,提高知晓率,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参加考核,多渠道培养中医药人才,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推动中医传统特色技术传承发展。
(五)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
全省现已建立100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和200个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制作各类中医药科普养生视频、宣传册等利用院内大厅、候诊区等处LED显示屏,微信公众号平台、线上直播、朋友圈、患者微信群等方式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中医药法律法规知识,开展义诊咨询近2000场次,健康知识讲座1000余场,发放各类宣传品6万份,受益群众近50万人,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义诊与“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养老院、进企业、进机关”相结合,派出多学科、多专业组成的医师团队,通过开展专家义诊、现场指导查房、现场中医药特色体验等活动,向社区居民、学生、老年人、职工等人群提供健康咨询、体质辨识、疾病诊断、治疗建议以及拔罐、按摩等体验服务,让参与者体验中医的独特魅力,增强了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信任。我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为26.29%,已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持续优化资源下沉机制
进一步完善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协作机制,强化调研指导,确保中医专家下沉社区坐诊、带教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提升基层中医药诊疗水平。
(二)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
我们将持续实施“杏林人才”培养行动,促进更多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到基层,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运用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方法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能力,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技术在疾病预防与治疗、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作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中医药需求。
(三)深化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
丰富中医药文化宣传形式,制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医药科普作品。拓展宣传渠道,与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合作,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矩阵。结合传统节日、中医药主题活动日,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活动,增强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与获得感。
再次感谢您对中医药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欢迎您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澳门线上博彩
2025年5月14日